基于物理原理特性,WirelessCharger 3.0(无线充电装置3.0)与充电触点等传统方案存在本质差异——电力传输过程完全无机械磨损。因此该系统无需维护。

鉴于工业环境及各类应用场景普遍存在的粉尘杂质,我们通过三重设计实现抗污防损:①取消强制风冷系统,采用被动对流冷却方案,规避滤网清洁维护需求;②无寿命受限的风扇组件,既消除维护项又避免设备宕机风险;③电源模块内置永久状态监控系统,不仅能实时侦测故障和保护模式,更可在宕机造成经济损失前触发预警并启动应对机制。IPS(感应供电单元)与充电板均采用高IP防护等级设计(必要时可便捷清洗)。

WirelessCharger 3.0通过架构设计实现:操作简便、坚固耐用、环境适应性强、零机械磨损特性。设备调试后仅需最低限度关注(自主异常告警机制),这种低维护需求、无磨损特性及便捷处理流程,使其成为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的免维护解决方案,投资回报随时间持续显现。

WirelessCharger 3.0的优点和特点:

进程中充电/机会充电:
零产线停滞时间 | 无需冗余车辆 | 小型化电池配置

无干预充电:
充电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

环境影响和安全性:
无裸露接触面设计抵御环境侵蚀,防触碰构造达成高级别安全标准,暴露部件均达到IP54及以上防护等级。

清晰易懂的显示和界面: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LED或彩色显示屏轻松显示,清楚地指示状态,显示在固定的感应电源名称状态上。CAN open/CAN 2.0B 通信和以太网接口允许对运行数据进行寿命监控、访问记录的数据以及 WirelessCharger 与车辆侧控制器和/或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轻松交互。

位置容差大:
WirelessCharger 对焊盘的覆盖范围具有很强的位置容忍度。

规范

WirelessCharger 3.0 核心特性概要

功率参数
输出功率:3千瓦(峰值)/60安(峰值)/59伏(峰值)
能效转换率:相对电网输入功率最高达93%

定位公差与气隙参数
气隙公差:10 至 40 mm,实现最高效率
标准定位公差:+/- 25 mm,实现最高效率
扩展定位公差:+/- 40 mm,气隙动态补偿
角度容差:最大 40°,间距 40 mm

移动-静态端交互
内部通信:感应式通信(抗射频干扰设计)

接口配置
外部通信:以太网/CAN 2.0B/CANopen(支持多协议矩阵)

编程控制
网页化人机界面:集成四大运行模式

热管理机制
散热方案:100%无源散热(全电子元件无风扇设计,寿命提升300%)
温控策略:充电板&电池温度二级管理(预警→故障)

感应电源装置
防护等级:IP54(壁挂式直装,无需额外机柜)

物理接口(IPS)
充电站配置:集成显示屏+墙面状态背光系统

物理接口(MPU)
移动电子单元:配备三色LED诊断指示系统

线缆定制
充电板线缆:支持现场裁剪至定制长度

MPU尺寸优化方案
紧凑化设计:移除散热片需配合替代冷却方案(建议采用机架散热架构),可提供定制版本

下载
常见问题

充电过程如何进行?

当满足"充电启动条件"时,WirelessCharger 3.0即按选定运行模式输出预设电流目标值。主控单元(MPU)输出电流急速爬升并贯穿电池组,此时充电电压由电池特性决定(低电荷状态对应较低内阻,从而产生较小电压)。充电电压作为动态反馈参数持续调控充电进程:在未触及预设电压阈值前,系统将持续驱动电流达到目标值。

  • 恒电流相位(CC):电池处于放电态时,MPU维持目标电流输出,充电电压由电池内阻动态设定。随着充电进程推进,电池内阻持续增大,导致实测充电电压呈现渐进式上升特征。
  • 电压阈值:该参数是充电策略转换的临界点,超过此值需降低充电电流以限制电压抬升,确保符合电池规格书标定的电压上限。典型应用场景中,该阈值约对应电池80%荷电状态(SoC)时的电压平台。
  • 恒压相位 (CV):当电池荷电超过80%时,充电电压逼近阈值边界,此时WirelessCharger 3.0切换为稳压模式,按需降低MPU输出电流以维持充电电压低于阈值。随着充电持续进行,电池内阻呈单调递增特性,系统对应实施充电电流递减策略直至终止条件触发。该阶段充电速率显著减缓。

我应该使用哪些设置?

最安全的推荐配置方案存在于电池管理系统(BMS)与主控单元(MPU)通过BMS专属运行模式直接交互的架构中:电池通过CAN通信协议持续向充电器传输需求参数。系统亦支持其他运行模式设定,但需严格遵循电池制造商规格书标定的充电电流/电压推荐值,此举既能保障电池循环寿命次数,又可规避安全隐患:

  • 充电电流设定值: 必须始终低于电池规格书规定的最大充电电流值
  • 电压阈值设定值: 应严格遵循电池规格书标定的最大电压限制
  • 过压保护设定值: 建议低于电池规格书最大电压值,且必须高于电压阈值设定值形成保护冗余

我需要多少个充电站?

WirelessCharger 3.0构建于具备全MPU兼容性的充电站系统之上,无论电池类型、车辆型号或运行模式如何差异,皆可实现无缝兼容。同一充电站可在工厂场景中完成锂离子电池充电后,即刻切换至不同类型车辆进行铅酸电池充电。

充电站配置数量评估仅需考量两个核心参数: • 运营车辆总数 • 补电需求强度

有些应用需要为每辆车配备一个充电站。其他应用可以应对四辆车的一个充电站。平均而言,每个充电站有两到三辆车。

可以与BMS建立什么样的通信?

电池管理系统 (BMS) 是所有锂离子电池中的特定硬件。它不存在于铅酸电池中。除其他外,它旨在平衡和保护电池单元,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充电器通信,以便在所有 SoC 级别获得适当的充电电流,避免任何电池危害并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生命周期数。BMS和充电器的通信由协议定义,该协议按设定的顺序(例如:电流,然后是电压,然后是SoC,然后是温度等) 定义特定字节。

带有 CAN 2.0B 端口的电池可能与 WirelessCharger3.0 兼容,也可能不兼容。CAN 2.0B端口:这完全取决于数据定义(数据矩阵),该定义应与充电器中嵌入的数据矩阵相匹配。如果需要,可以更新BMS数据矩阵(请咨询电池供应商),以匹配WirelessCharger 3.0提供的协议选项之一。或者,BMS 可以通过 CAN 2.0B 与 PLC/VCU 通信,以便 PLC/VCU 在仅 PLC 模式下通过以太网指示 MPU。 

WirelessCharger 3.0 提供多种协议选项和多种作模式,为您提供最大范围的选项,以提供适合您自己的充电解决方案。如果您的需求与实施的需求不同,请咨询我们以获取其他选项。

AGV/AMR集成商定义的典型充电顺序是什么?

完整充电模式: 充电进程无时间约束,完整执行恒流(CC)+恒压(CV)双阶段充电协议,最终实现接近100%荷电状态(SoC)的全量补电。

机会充电/流程内充电模式: 在车辆执行间歇期(如工序切换间隙),通过分布式充电站实施短时大电流补电。该模式与WirelessCharger 3.0的快速响应特性高度契合,推荐应用于SoC维持≤80%的电池系统,实现效率与寿命的最优平衡。

中间充电模式: 充电过程设置为保持电池部分充电,因为仅打算使用电池容量的一小部分(小放电深度或 DoD)。在低于 80% SoC 的情况下为电池充电可以显着提高其生命周期数,但需要更频繁的充电顺序,所有这些都在 CC 阶段,充电时间更短(与 CV 阶段的较长充电相比)。 

充电顺序的最终选择取决于与应用需求和所涉及的硬件相关的许多因素。它特定于每种应用类型和每种车辆设计,但它主要是一个系统软件管理主题。

场效应和健康影响有哪些?

当静态充电板未与移动充电板形成有效对位时,其周边不存在工作磁场:这种物理状态具有不可实现性。WirelessCharger 3.0的启动运行需满足双重先决条件——移动电子单元(MPU)与充电站(IPS)间必须建立通信链路,且双充电板需达成精确对位耦合。该安全机制独立于任何无线电系统,运行期间完全规避电磁干扰风险。

功率传输期间充电板周边存在感应磁场。设计团队严格遵循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2010年颁布的《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暴露限值指南》,通过多维度磁路优化将场强峰值控制在法规阈值内。

ICNIRP标准作为全球电磁安全规范基准,已被整合至多国立法体系。需明确:本系统磁场与无线电通信/移动设备中用于远程传输的电磁波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作为电力传输媒介具备源端绑定特性,其有效作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充电板几何边界1.2倍范围内。

我可以使用哪些类型的电池(batteries)或蓄电池(accumulators)?

WirelessCharger 3.0兼容主流电池技术体系(铅酸电池/锂离子镍锰钴电池/NMC/磷酸铁锂电池/LFP等),支持带通信端口与无通信端口双模式运行。尽管"蓄电池(accumulators)"作为可充电储能系统的规范术语更为准确,但基于行业用语惯例,本文档统一采用"电池(batteries)"进行表述。

部分电池制造商通过设定CAN通信字节激活条件(如特定控制位赋值),将运行模式限定为:
• BMS专属模式
• BMS&PLC混合模式

了解更多我们能为您提供什么

相关产品

创新的能源和数据管理从Conductix-Wampfler(康稳)开始!